7月26日,随着《南京照相馆》《戏台》等几部新片的上映,单日大盘逼近3亿元,《南京照相馆》更是在次日成为春节档后首部单日票房破亿的新片。目前,暑期档总票房已突破54亿元。无论观众还是业内,都觉得暑期档进入状态了。
今年的暑期档格外坎坷。众星云集、被寄予厚望的《酱园弄·悬案》出师不利,《恶意》上映后也未达市场预期,加上其他引进片的表现同样不如人意,大盘颇为艰难。
截至目前,春节档之后票房破5亿元的电影仅有《侏罗纪世界·重生》《长安的荔枝》和《南京照相馆》等3部。7月25日,今年暑期档票房破45亿元,2024年同期则达到64亿元,而2023年更是突破111亿元,大盘较往年缩水明显。
展开剩余96%这几日市场有所回暖,我们就此与多位影城经理和影评人进行了交流,结合一线从业者的实际观察,对今年暑期档进行观察分析。
多重因素合力,导致暑期档开局不利周武紧锁的眉头终于可以舒展了。作为中部某省会的影城经理,他已经被暑期档低迷的市场困扰一个多月。看着影城内稀疏的客流,他一度计划关闭影城8个影厅的5个,准备去跟商城谈降租的问题。
“谈降租很困难,我们影城说上座率差,人家商场跟你提《哪吒》。”
《南京照相馆》的上映让周武暂时免去了谈降租的口舌之争,开始投入到忙碌的工作中。聊到今年暑期档为何如此表现时,周武觉得电影质量仅仅是一方面,甚至不构成主因。
周武觉得,暑期档电影的排兵布阵有问题。
目前暑期档新片豆瓣开分在8分以上的有4部之多,分别是《F1:狂飙飞车》《罗小黑战记2》《戏台》《南京照相馆》,此外还有不少7分影片,电影质量其实非常高。
可是有三部电影表现失利,让暑期档热度的提升变得缓慢了,那就是《酱园弄·悬案》《恶意》和《无名之辈2》。
这三部电影的上映时间都集中在6月末7月初,由于没能掀起热度,等于是造成了暑期档的“空转”。
深圳某影城经理王成认为,观众审美趣味的变化影响了今年暑期档的市场表现,老导演对此把握不准,而年轻导演反而更能适应。
陈可辛的《酱园弄·悬案》,集结了章子怡、王传君、易烊千玺、赵丽颖、杨幂等一众大牌,阵容如此豪华,却出师不利,创下了导演职业生涯的豆瓣最低分。
陈思诚被誉为“最懂观众的产品经理”,2023年暑期档他编剧/监制的《消失的她》拿下了35.23亿元的票房,可今年同样由他编剧/监制的《恶意》仅收获了2.5亿元的票房。
姜文时隔7年后带来了新作《你行!你上!》,依旧带着鲜明的姜文烙印,然而上映后观众却并不买账,预计电影票房仅仅9000多万。
大鹏的《长安的荔枝》和申奥的《南京照相馆》吃到了暑期档的红利。其中《长安的荔枝》算是打前站,初步带热了大盘,而《南京照相馆》的上映则给市场添了一把火。两位导演都比较年轻,在创作上明显更贴近观众。
另外,周武和王成都谈到,今年暑期档起势的难度也比往年要大。
春节档之后,电影市场的整体热度趋于下降,甚至有的单月票房产出创下十年最低。暑期档想由冷转热,并不容易。
《哪吒2》极大拉高了观众走进电影院的阈值,以至于新片在宣发上出现任何瑕疵都可能劝退观众。在其他娱乐形式竞争力越来越强的情况下,暑期档想一飞冲天,并不现实。
可以说,今年暑期档的现状是多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不能简单归咎于一点。
成也点映,败也点映点映被玩出花来,是今年暑期档的一大特色。有的因为点映劝退了路人,有的因为点映成为爆款,看着点映成绩各异的电影,影城经理的心情犹如开盲盒一般。
今年暑期档点映的最大受害者就是《酱园弄·悬案》。
早在戛纳电影节首映期间,这部电影就传出口碑失利的消息,随后又经历了重新剪辑、改名分上下部等操作。在点映期间,争议随之发酵,正式上映后表现不及预期,导致后续电影纷纷提档点映,试图填补《酱园弄·悬案》留下的票房空白,王成戏称之为“发酱难财”。
有的电影因为点映期间的繁琐操作,直接折腾没了排片。
《人生会议》开启点映之后,由于口碑不利临时撤档,然而撤档3天后又恢复原档期,这样的操作最终只换来了551万元票房,堪称反面教科书。王成提到这部电影的操作时,直言其折腾,表示后续根本没有给它排片。
有的电影点映出圈,可惜无助于增加排片量。
像赛车题材的《F1:狂飙飞车》,有着强大的圈层口碑,但需要特效厅才能完美呈现。周武在这部电影点映口碑扩散之后增加了排片,可他发现普通厅的票根本卖不动。所以《F1:狂飙飞车》形成了一种奇特的现象,保持高口碑、高产出的同时排片相对稳定。
点映的受益者也很多,比如《戏台》。
《戏台》和《长安的荔枝》同期点映,但是上座率和场均人次都要更高一些。市场突生变故,原定于7月25日上映的电影《长安的荔枝》和《你行!你上!》,纷纷提档至7月18日。
这样一来周末档就显得比较拥挤,所以《戏台》避开锋芒,从7月17日改档到7月25日。与此同时,《戏台》继续保持“限时点映”,场次都位于下午至晚间,虽然没有和另外两部电影正面交锋,但实际上对抗已经开始。
周武觉得这样的操作比较高明,《戏台》的质量不差,同时在40岁以上观众中具有极强的号召力,一方面让出对抗激烈的档期,让别的电影带动大盘热度,另一方面凭借点映让口碑发酵,待到正式上映时可以收获不错的票房。
市场证明《戏台》点映策略的成功,目前累计票房已破2亿元,猫眼的预测已经达到5.55亿元。
《南京照相馆》则是目前暑期档点映的最大赢家。
前期点映阶段,《南京照相馆》的票房收入已经近亿,同时口碑也强势扩散。从题材上看,同档期和它形成竞争关系的只有一部《731》,只是这部电影迟迟不定档,实际上丧失了竞争的资格。
《南京照相馆》的豆瓣开分是8.5,目前已涨至8.6,成为目前暑期档国产新片中口碑王者。根据猫眼专业版给出的预测,这部电影的票房将超过32亿元,前景大好。
对于点映,今年暑期档给足了正反两方面的案例。有些电影适合点映起口碑,开画爆发,有些电影适合把悬念留到正式上映,不能一概而论。点映应该是基于电影质量做出的选择,而不是盲目跟风。
8月影市,是冷还是热?在7月的最后一个周末,电影市场的大盘整体热度已经提上来了。放眼8月的电影市场,观众比较期待的有《东极岛》、已经开启点映的《浪浪山小妖怪》,整体略显“片荒”。
对于8月影市是冷还是热,业内人士各有看法。
对于电影市场的这波热度,资深电影行业观察者、影评人连城易脆觉得可谓“久旱逢甘霖”,8月的电影市场想要继续火热,还要看能否保持目前的势头。
在他看来,《南京照相馆》已经起势,后劲十足,如果后面的《浪浪山小妖怪》和《东极岛》能把热度延续,并推向一个新的高点,那么暑期档就算真正热起来了。
从质量来说,《浪浪山小妖怪》非常不错,关键看能不能出圈,而《东极岛》因为主演有朱一龙、吴磊,不会缺流量,重点看作品质量。
另外,8月中下旬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片荒,届时没有重磅的引进片可以填补空白,希望能有好的国产片空降。
王成告诉我们,这个暑期档暴露出了中国电影的结构性问题,那就是过于重视春节档这样的头部档期,导致大体量影片扎堆,过早打光了弹药。如果《蛟龙行动》这样的电影放到暑期档,它应该会表现更好。
如果仅有春节档、国庆档这样的头部档期一枝独秀,那么将导致行业抗风险能力急剧下降,全年票房波动加剧。一旦市场萎缩,恐怕连春节档、国庆档也要失效。
周武觉得,目前电影院急需表达真情实感的片子,只要能充分调动观众的情感,票房一定不会差。
《长安的荔枝》抓住牛马打工人的点让观众共情,《南京照相馆》同仇敌忾打动观众,这些都是目前观众需要的慰藉,如果后续上映的电影一味沉溺于自我表达,脱离观众,那么已经有所起色的大盘恐怕还将冷下去。
针对暑期档一些新片受累于舆情的问题。连城易脆表示,好片子肯定能吸引观众,但问题是好片子怎么定义。
由于共识撕裂,形成统一认知的好片子难产。电影的网络舆论环境异常严峻,非常考验片方在创作和宣发上的能力,8月有新片上映的片方还应谨慎规划。
一个周末的票房爆发,并不足以一扫整个档期的颓势,但是它起到了鼓舞士气、振奋人心的作用。对于今年的暑期档,信心比黄金更珍贵。这种小火慢炖、逐渐升温的态势能否继续,还得看后续的作品供给。
2025年7月26日,以“恒星领航 AI启未来”为主题的恒星AI产品发布会,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于上海隆重举行。
恒星AI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张伟登台,以“恒星AI,开启新纪元、引领新风尚,让大千世界的你闪闪发光”为主题,详细介绍了恒星AI的产品布局和技术突破。
恒星 AI 是一家专注于 AI 视频的科技与应用公司,运用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构建一个全新的AIGC视频平台,重新定义大众在娱乐、社交和工作的新模态。
公司的创始合伙人团队汇聚了来自全球顶尖互联网公司的精英,具备深厚的国际化背景,并在大模型、算法、互联网平台运营、影视内容创作方面,具备雄厚的研发能力和技术实力。
本次发布会上,恒星AI旗下第一款C端产品AstroWit(中文名:恒星AI)正式与广大用户见面。AstroWit是中国第一个AIGC视频社区,实现了AI视频、AI影视、AI音乐等多模态视频生成功能,真正实现了让用户零门槛创作AI视频的新纪元。
在产品发布会上,张伟分享了他职业生涯从电视时代到互联网时代,再到AI时代内容创作时的不同数据。
2014年他以总导演身份创作的由国家广电总局指导的“一带一路”主题纪录片《海上丝绸之路》,剧组人员超过200人,历时两年才制作完成。
到了2023年,他创作同样由国家广电总局制作的纪念“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的主题纪录片《风起东方》时,由于有了XR、虚拟拍摄等技术的帮助,剧组人员缩小到三四十人,用时也缩减至六个月。
恒星AI创始人、董事长、CEO 张伟
这种变化源于新科技的应用。前者创作于电视时代,后者创作于互联网时代。那么,在我们已经进入的AI时代里,影视创作团队是否会进一步缩小,影视创作的用时是否会进一步缩短?
于是,张伟提出一个大胆的想象:当AI生成视频工具足够强大、易用时,将会出现“一人型”影视工作团队。一个人在AI的辅助下就能完成影视产品的全流程。“人人都是导演”将不再是口号,而是一种新的文娱生态,甚至是生活方式。
从实现自己的导演梦,到帮助每一个人都能实现导演梦,张伟毅然从创作者转型创业者,带领团队耗时一年多的时间,研发出专注于视频生成的C端产品AstroWit ,以及面向B端的AI Agent。
这些产品究竟有何特点,能推动“人人都是导演”早日到来呢?《影视独舌》与张伟深入地聊了聊。
恒星AI创始人、董事长、CEO 张伟
《影视独舌》:作为一名创作者转型的创业者,您对AI的关注始于何时?是什么动力,促使您在此时决心转型?
张伟:AI本身并不是一个新词汇。人工智能 (AI) 是一种让计算机模拟人类学习、理解、解决问题,以及发挥创造性和自主性的技术。这已经有很多年的发展历史了。
我们今天说的AI,主要是指生成式人工智能,一种基于算法和模型生成文本、图片、声音、视频、代码等内容的技术,不同于传统AI的分析功能,生成式AI能学习并生成具有逻辑的新内容。
2024年,AI技术开始从通用大模型逐步发展到了行业应用。当时还在阿里巴巴工作的我充分感受到了未来AIGC对影视创作和视频创作的改变,便迅速做出决定,带着团队在这个领域里创业。2024年公司成立,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研发,恒星AI的第一款产品AstroWit如今陆续于各大手机应用市场上线。
《影视独舌》:AI工具已经有那么多,您为什么还要开发恒星AI?它与其它AI工具的关系是什么?
张伟:目前市面上的AI工具大都是单点突破,恒星AI是第一款把文生文、文生图、文生视频全面融合的产品。目前,我们的产品已经实现了文生视频、图生视频、视频生视频,文+图+视频生视频等多模态生成功能。在视频生成这条赛道上,恒星AI是目前功能最全面的工具和平台。
《影视独舌》:您的团队里除了技术精英之外,是否还有一些创作领域的人才参与到了产品的开发或测试呢?
张伟:恒星AI的研发团队包括三个部分。
其一是专业的大模型和算法工程师,他们是AI技术底座人才。
其二是平台的研发、运营和管理人才。
这两部分人才大都有阿里、腾讯、字节、小米、微软、甲骨文等国内外科技公司的工作经历。
其三就是有着多年影视创作经验的人所组建的内容团队。他们知道影视创作的痛点在哪里,让产品功能的研发有的放矢。
《影视独舌》:此次发布的AstroWit都有哪些功能?相较于其它有类似功能的AI工具,其优势体现在哪里?
张伟:在功能层面,它的第一个特点是多模态生成,就是前边所说的功能最全面。
恒星AI APP首页
第二个特点是UI里分出了AI影视、AI视频、AI绘画、AI音乐、AI魔法等多个模块,每个模块的玩法不同,方便用户找到自己的使用习惯。比如在音乐模块里,用户可以通过提供文字+音乐来生成MV。而在魔法模块里,用户可以通过选择标签,让AI对自己手机实拍的视频进行多种风格化的加工。
AstroWit真正开启普通用户仅用手机而不借助其它任何剪辑软件,就可以零门槛创作AI视频的新纪元。
在技术层面,它的第一个优势,是可以确保视频中人物的一致性。人物的一致性一直是AI生成视频的难点。正如在发布会上演示的几段作品里所看到的,AstroWit即便在视频中人物比较多的情况下,依然能保证全片面容、形体、衣服等细节的一致性。
第二个优势,体现在它对细节的高精度呈现。比如演示片段里有很多人物的面部特写、数个角色一起跑步等镜头,在真实度和精细度上,都已经与摄影机实拍无异。如果不告诉你这是AI生成的,你可能会认为它是实拍。
恒星AI生成画面
第三个优势,是它对中华文化和中文语境的理解能力。正如发布会上的演示,即便是《望庐山瀑布》这样的古诗词,它也可以准确地理解其中的意境,并生成与之匹配的画面。
《影视独舌》:作为一款面向C端用户的APP,你们是如何去降低它的使用门槛,提高其易用性的?
张伟:在AstroWit里,用户不需要有影视制作或使用其它AI工具的经验,也可以做到“一句话生成”和“一键式生成”。
所谓“一句话生成”,指的是用户无需掌握专业的提示词。你只需要输入能表达出预期的一句话,AstroWit就能根据你过往的使用习惯,生成提示词和分镜。此时你既可以去细调提示词和分镜,也可以不调,直接让它继续生成。
比如发布会上演示的《望庐山瀑布》,用户不用去拆解诗词中的句子和词。只需要输入类似“我想要一段和《望庐山瀑布》相关的视频”,它就会帮你拆解诗词内容,生成提示词,规划好分镜。用户只需要决定整体采用什么风格(赛博朋克、新国潮、敦煌风、波普等)即可。
所谓“一键式生成”,指的是它对生成视频的素材实现了全覆盖。文字、图片、视频、音乐等素材都可以作为生成视频的起点。用户随手得到的灵感和素材,即刻便可开启视频的制作,并只需两三步就能获得最终成品,无需复杂的操作和漫长的等待。
《影视独舌》:网友用AstroWit生成的视频,现在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级别?
张伟:时长上,目前单一视频可以达到30秒,下一代产品会提升到1分钟。分辨率上可以达到720P,这是社交娱乐类短视频的普遍标准。用户既可以把用AstroWit制作的视频下载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其他社交平台上。
《影视独舌》:AstroWit的使用成本怎么样?
张伟:目前视频生成,我们采用的是比较低的收费制。AI分析提示词、分镜,以及各种风格标签的选取是完全免费开放的,但由于最后生成的时候会产生算力成本,所以最后的生成步骤会收取一定的算力费用。因为AI工具的使用成本与算力消耗成本直接挂钩。
未来,随着我国算力基建不断推进,算力成本会逐渐下降,大家使用的成本也会随之下降。其发展弧线,会类似于我们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手机流量。随着算力成本的下降,C端产品将逐渐过渡到免费。
《影视独舌》:B端创作者工具AI Agent的功能特点是什么?
张伟:AI Agent的最大特点是将影视创作的生产流程,从剧本创作、前期拍摄、后期剪辑进行全流程拆解,让每一步都能借助我们的大模型来实现。同时根据影视创作的需要,还会增加更专业的功能等。
它所生成的视频,可以达到影视专业级。它会是专业影视创作者追求高品质内容的得力助手。
《影视独舌》:恒星AI的功能如此强大,那它们与传统影视工业,是一个怎样的共生关系?
张伟:恒星AI是为创作而生的公司与产品,因此无论它未来的功能发展到多么强大,都是生产工具和创作助手。我们希望解放人类的生产力,把具体工作留给AI,把创意、想象和文明留给人类个体有趣的灵魂。
我们希望通过科技加艺术的方式,助力中国影视行业不断突破,从影视大国晋升为影视强国。
《影视独舌》:您是否设想过,当恒星AI的用户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整个文娱生态会迎来怎样的大变革?
张伟:AIGC肯定会改变影视产品的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进而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恒星AI用户积累的初期,改变的可能只是视频的创作方式。网友们多了一种创作工具和手段。
如果恒星AI的用户规模到了足够大,就会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比如以前家人、朋友过生日,我们会送一些实体的礼物。以后家人、朋友过生日,我们可能就用AstroWit制作一款创意视频送给他/她。
以前我们看到什么有感而发,就会把它简单地拍摄下来分享社媒。以后我们有感而发时,拍没拍到视频都不要紧,因为可以随时制作一款AI视频来把心情或感悟分享到社媒。
恒星AI生成画面
这就是一种从创作方式到生活方式的转变。
甚至未来,我们的产品还将不断迭代升级,逐渐进入动漫、游戏、广告、电商等产业,推动“AI视频+”,打破“内容和商业的边界”,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和中国企业、中国经济发展创造新的商业生态,构建新的商业文明。
《影视独舌》:AstroWit不仅可以制作AI视频,还自带社区功能。为什么要加入社区功能?
张伟:加入社区功能,正是因为我们预想到未来AI视频会成为新的生活方式。在AstroWit的APP里,用户不仅可以发挥想象力制作并分享AI视频,还可以欣赏别人制作的AI视频。这种互动能让AI技术突破虚拟世界的局限,成为物理世界、现实世界的延伸。
用户在这里,可以看到奇妙世界、人间烟火、感受到中国乃至世界的璀璨文明。这是我们AstroWit与其他内容平台的差异化。恒星AI从诞生之初,就立下了自己的定位,为用户提供更高品质和更有价值的个性化内容,追求人文情怀和美学价值。
无论男女老幼、有无专业背景,大家不仅能用AstroWit创作视频作品,还可以用创作表达自我,更可以在虚拟世界中建立心中理想的精神家园。
《影视独舌》:在社区里,大家靠自己创作的AI作品交流。这是不是意味着,恒星AI的社区将真正意义地实现“人人都是导演”?
张伟:是的。随着普通爱好者和专业创作者越来越熟练地使用AstroWit和AI Agent,影视创作将前所未有地大众化。普通爱好者也能更容易地晋升为专业创作者。
甚至有可能催生“一人型”影视制作团队。你只要有好的想法,后续一切都能交由AI来完成。一两个人就能很快捷地创作出影视作品来。到那个时候,“人人都是导演”的时代,就真的来了。
《影视独舌》:恒星AI全球化布局的后续规划是什么?
张伟:恒星AI从创立之初便有着立足中国,走向世界的全球化布局。很快,AstroWit就会登陆海外的APP应用市场。
其实在AI这条赛道上,中国有着很多优势。我们拥有众多的网民、用户,影视和视频内容也非常丰富,可以投喂给大模型的专业级语料就会更为丰富。同时,我们的应用场景也多,这些都有助于AI大模型能力的提升,产品的迭代能力会更强。
未来,恒星AI希望能携手中国广大的影视创作者与视频爱好者,利用恒星AI的产品和平台,一起加速推进中国影视工业化进程,把中国文化、东方文明,通过优秀的视频作品,传播向全世界。
人物小传
张伟(恒星AI创始人、董事长、CEO),著名影视制作人,曾在上海电视台工作多年,担任国家级大型项目“一带一路”主题纪录片《海上丝绸之路》的总导演。
后加盟阿里巴巴集团,担任阿里大文娱泛文娱中心首席内容官,带领团队创作了大量运用新技术、探索新形式的影视内容,展现出宏大主题的驾驭能力、对技术变革的敏锐洞察力和对影视传媒行业的引领能力,是国内难得的既懂内容、又懂技术,还懂产业的探路者。
2024年,张伟带领团队创立恒星AI,打造中国第一个AIGC视频社区AstroWit,推进“科技+艺术”,旨在通过AI技术来加速中国影视工业化进程,助力中国影视文化出海,更好地走向世界。
今天虽然要说青春剧,但要先用两则演员“失业”的消息当个引子。
一个是上半年只拍了4天戏,为了生计在泰山当“陪爬”的演员史元庭;一个是673天没戏上,在粉丝接机时笑回“退休了退休了”的胡一天。
这两个看上去形象、咖位不同的演员,拥有的一个相当有意思的“公约数”——他们都曾在2017年前后,以青春校园类代表作在影视圈迅速站稳脚跟。
胡一天是一夜间为他吸粉600万的纯爱青春剧《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史元庭则是分账成绩超过600万的网络电影《东北插班生》,2022年他还主演了剧版《东北插班生》,豆瓣口碑相当不错,达到了7.9分。
他们表演生涯的跌宕和国产青春剧发展起伏,几乎同步。而青春剧作为网络剧崛起阶段最重要类型之一(另一个是悬疑剧),它近年来在商业层面的迅速边缘化,也与国剧行业的通缩和受众迭代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为什么行业通缩让悬疑剧成了“显学”,青春剧却跑得踉踉跄跄?是青春剧过时了还是我们拍的“青春”过时了?
我们从这个青春剧稍稍回温的暑期档开始讲起。
憋着一口气虽然还没有出圈“爆款”,但今年已经算是青春剧的“大年”。
暑期档先后上线了《焕羽》和《樱桃琥珀》两部青春剧。尽管风格上前者残酷后者温情,但都是A+以上体量的大剧。评级意味着平台信心指数。如此的信心指数,对于这两年的青春剧来说,已经是很难得。
再往前数,豆瓣评分不错的青春剧还有一部半。
一部是2月上线的《树下有片红房子》(豆瓣7.9分),讲的是生活在医院家属区里的一群青少年,他们的高中、大学以及初入职场的成长经历。
剩下半部是1月上线的《致1999年的自己》(豆瓣7.8分),说是半部是因为这部剧严格意义上算是年代家庭群像剧,讲的是上海工人新村里五个家庭在千禧来临前一年的生活。
但因为故事展开的视角是高中少女钱佳玥,而且情节上“子一代”的校园青春部分占比较高,所以算半部青春剧。
这几部剧都在创作上有野心,也都有“上台阶”的过人之处:
《焕羽》是把残酷叙事带回了青春剧。还是高中生的少女乔青羽要面对姐姐的死、母亲的怨、父亲的沉默和周遭的流言,她的成长注定步履维艰。
《樱桃琥珀》是正午阳光的手笔,国剧门脸把赵今麦、张凌赫这对CP凑到一起“二搭”谈恋爱给你看,还有什么好挑的?
《致1999年的自己》里的置景、妆造和时代氛围,我觉得跟《繁花》都能掰掰手腕。
《树下有片红房子》则有难得的青春回望视角,问出了年轻人心中的关键迷茫:“你们现在的人生,是你想要的吗?”。
《焕羽》
主创们显然都清楚,在青春剧的熟地上翻出新花儿难度不小,都憋着一口气在创作。但可惜的是,憋着一口气让这些剧有了很高的艺术完成度,却始终没能“破圈”。
“樱桃”的“红房子”这几部很努力的剧没能“破圈”的原因,我觉得大致可以归纳为“樱桃的红房子”这几个字。
“樱桃”是《樱桃琥珀》里主角林其乐的小名。在这部剧里,她与“发小”学霸蒋峤西之间的情感纠葛,占据了全剧大半篇幅。
这俩人,一个是性格直爽、情感直接的家属院“团宠”,一个是“回避型依恋”动不动就消失的学霸。对蒋峤西的“你逃,我追,你插翅难飞”,可以概括樱桃的人生主线。
同样,这几部青春剧,几乎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群像为CP让位、虐/甜恋为成长开道的情况。这种情节设置对圈层观众来说,是过瘾。对更广泛年龄层的观众来说,可能就是腻歪了。
“红房子”是《树下有片红房子》里那片2007年夏天女主角陈欢尔搬进去的医院家属区。这也是剧中所有主角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精神家园——那是一种“从前慢”的时代,是一种有着热烈、浓郁社群感的生活氛围。
这样的“红房子”这几部青春剧中几乎都有。
《樱桃琥珀》里是主角们儿时长大的世外桃源般的“群山工地”;《致1999年的自己》中是以新中国最早的工人新村——上海曹杨新村为原型的热气腾腾的普杨新村。《焕羽》中倒是没有“红房子”,只有一处因为蜚语流言四散而回不去的故乡。
但显然,“红房子”是怀旧的产物,是经过记忆洗刷、选择、改写、统一后的集体记忆。它对应的是80、90后一代观众,对“长90年代”(90年代及其延长线,大致指1990-2010年)的怀念(少数情况下是反思)。
如果梳理2015年以来青春剧崛起期的代表,会发现这种情绪几乎在每一部剧中流转。《匆匆那年》是,《最好的我们》是,《你好,旧时光》是,《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是,《一起同过窗》还是。
这些剧的时间设定几乎都在90年代中后期到2010年前后。时态就算不是过去完成时的“回忆”,也是过去进行时的“复述”。几detai58.com乎都带着温情的“暖黄”滤镜,几乎都昂扬着“经济上行时期的美”。
对照来看,从情绪价值层面,今年播出的几部青春剧,和八、九年前播出的那批青春剧并无本质差别。但问题在于这批青春剧的目标受众,已经长大。剧集行业发展的进度条也早就从“网络剧崛起”快进到了“长剧不易”。
当下的青春剧受众,按年龄来算至少应当是05后,甚至是以10后为主力。在如今快速流变的代际情绪地貌中,拿着旧地图,怎么可能找到新大陆?
请告别“长90年代”所以,对“长90年代”漫长而温情的回望,是青春剧不“青春”的最大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事实上有些主创已经有了清醒认知,做出了告别的姿态。
比如,刘畅导演在2019年拍出的《独家记忆》,这部剧看上去最大特点是博士和大三学生之间的“差龄”恋爱,但事实上和他此前执导的《最好的我们》最大的区别在于“时态”,这是一个从2012年讲起的故事,算上后面主角恋爱发展的几年,几乎算是个正在进行时的当下故事。
再比如,田宇导演2020年拍出的《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这部剧看上去最大的标签是“奇幻”,但事实上女儿穿越回妈妈的青春时代,新颖的不是“穿越”而是“旁观”。相比其他怀旧派青春剧,它给了1999年的校园生活一个有吐槽、带审视的旁观视角。
还有,由丁黑执导,于2023年末上线的《鸣龙少年》,这是一部真正拍学习的高考“逆袭”剧。这部剧不仅告别了过去时态,还努力淡化了爱情元素以及对家庭生活的美化。
当然,面对当下的中学、大学阶段的青春剧受众,找到他们的青春“主旋律”确实是很难的。
如果说80、90后还算有集体记忆的一代,现在的中学生、大学生,兴趣分化就更明显。有喜欢二次元的,喜欢说唱的,喜欢爬宠的,喜欢攀岩的……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圈层中和志同道合的人交流、探索。
这种青春的变化,在国产青春剧的创作里目前还没有反映。
另外,当下校园生活的强竞争状态,也与怀旧青春剧中的校园生活相去甚远。
对于这种强竞争的刻绘,国产剧青春剧基本是缺席的。观众只能从海外剧中找代餐,韩剧中的《善意的竞争》《弱小英雄》,泰剧中《天才枪手》在国内的“出圈”,充分说明这类叙事的吸引力。
《善意的竞争》
从温情怀旧一下转入残酷写实的赛道,对青春剧创作来说不容易。但如果当下的高中生讨论的都是如何搞竞赛、填志愿、选专业,大学生们则从大一就开始卷实习、拼保研,那在学校就大谈特谈甜甜恋爱的剧,究竟是在拍给什么样的年轻人看呢?
青春剧创作再不识变从宜,恐怕这如下repo就会是常态了:“这青春好像鬼,谁都听说过,但谁也没见过。”
发布于:河南省通弘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