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高三开局即“停摆”
高三开学那天,看着别的家长送孩子走进校园,我却只能站在自家客厅,望着紧闭的儿子房门发呆。我的儿子小辰,那个曾经对未来满怀期待的男孩,在踏入高三的前一天,就选择了休学躺平。这场突如其来的 “停滞”,像一块巨石压在我和丈夫心头,让我们在焦虑与无助中,度过了漫长的黑暗时光。
小辰从小就不算特别拔尖的孩子,但学习态度一直很端正,按时完成作业,也会主动规划学习时间。可自从高三开学前的暑假,他参加了一次学长分享会,回来后就像变了个人。学长们分享的高考压力、备考艰辛,似乎让他对高三生活产生了恐惧。开学没几天,他就跟我们说:
“爸妈,我想休学,在家上网课,这样能更自由地安排学习。”
我和丈夫虽然觉得不妥,但看着他坚定的眼神,又心疼他承受的压力,最终还是妥协了。可我们没想到,这成了小辰“躺平”的开始。他每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说是上网课,可我好几次路过房门,都能听到里面传来游戏的声音。我推门进去,他会立刻关掉页面,假装在看网课视频,眼神却躲闪不定。
展开剩余86%“小辰,你这样怎么行?高三这么关键,你要是不认真学,明年怎么高考?”
我忍不住指责他。
“我学不学跟你有什么关系?反正我也考不上好大学,不如就这样算了。”
他低着头,声音里满是消极。
“你怎么能这么没信心?只要努力,肯定有希望的!”
丈夫也在一旁劝说。
“努力有什么用?我跟别人差太远了。”
小辰说完,就转过身,不再理我们。
渐渐地,我们和小辰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只要一提到学习、高考,就会引发争吵。有一次,我发现他偷偷把网课软件卸载了,忍不住发了火:
“你答应我们在家上网课,现在却连软件都卸载了,你到底想干什么?”
小辰猛地站起来,眼里满是烦躁:
“我都说了我学不进去!你们能不能别天天逼我?我快烦死了!”
说完,他摔门而出,直到深夜才回家。
我和丈夫坐在客厅里,看着空荡荡的房子,心里又急又痛。我们知道小辰心里也不好受,可我们不知道该怎么跟他沟通,不知道该如何引导他走出困境。那段时间,我经常整夜整夜地失眠,头发也掉了很多,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不合格的父母。
02揭开“躺平”背后的真相
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我们找到了辅仁家庭教育,并对接上了心理咨询师王老师。第一次和王老师沟通时,我把小辰的情况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说着说着就哭了:
“老师,你帮帮我们吧,再这样下去,小辰就彻底毁了。”
王老师耐心地听完我的讲述,温和地说:
“你们先别着急,小辰现在的状态,是因为对高考缺乏信心,心里压力太大,才会选择逃避。”
接着王老师从三个层面具体分析他这些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
一、能力认知的片面化
小辰一直是成绩中等的孩子,过去他能通过按时完成作业、主动规划获得成就感,但高三的学习难度陡增、竞争维度变广,以前只需要和同班同学比,现在要和全校、甚至全市的考生比,这种比较范围的扩大让他的能力优势瞬间消失。
加上学长分享会里提到的学霸刷题到凌晨、模拟考排名波动几十名,让他产生了就算再努力也追不上别人的判断。这种判断不是凭空来的,而是他把暂时的成绩差距当成了永久的能力差距,把高考的不确定性当成了必然的失败,信心就在这种片面认知里一点点被磨掉了。
二、多重压力的叠加效应
小辰的压力不只是来自高考本身,还有三层隐性压力:
一是自我期待与现实的落差,他其实也想考个好大学,想让自己成为让父母骄傲的孩子,但现实是他跟不上高三的节奏,这种想做好却做不到的落差,让他每天都在自我否定;
二是父母焦虑的传递,虽然没说必须考多少分,但父母每天的状态,都在向他传递“你要是考不好,这个家都会不安”的信号,他会觉得自己的学习不仅关乎自己,还关乎父母的情绪,这种责任感对一个 18 岁的孩子来说,太重了;
三是逃避后的愧疚感,他知道休学在家上网课是父母妥协的结果,也知道自己没认真学,甚至卸载网课软件,这种明知不对却控制不住的行为,让他产生了强烈的愧疚感。
压力+愧疚,就像两座山压在他身上,他既不敢面对学习,也不敢面对我们,只能用关房门、玩游戏、摔门来暂时逃避。
三、心理防御机制的过度激活
从心理学角度看,逃避是人的本能防御机制,当面对超出自己承受能力的压力时,人会下意识地选择躲开来保护自己。小辰的休学躺平、假装上网课、卸载软件,都是这种防御机制在起作用。他不是不想学,而是不敢学,怕一拿起课本就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怕自己的努力最后还是白费。
所以他宁愿选择躺平,宁愿被我们指责,也不愿意去面对那种可能会失败的痛苦。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玩游戏,不是游戏多好玩,而是游戏里的即时反馈能让他暂时忘记现实的压力。这种逃避虽然能暂时缓解痛苦,却会让他陷入越逃避越不敢面对,越不敢面对越逃避的恶性循环,最后连走出房间的勇气都没有了。
王老师的这番分析,让我第一次真正理解了小辰的痛苦。原来他不是叛逆、堕落,而是真的撑不住了。而我们要做的,不是强迫他学习,而是先帮他缓解心理压力,找到学习的动力。
03从躲在房间到主动返校的蜕变
随后,王老师为小辰制定了一套个性化的指导方案。
第一步,就是邀请小辰参加线上读书会。一开始,小辰坚决拒绝:
“我不想去,跟一群不认识的人一起读书,太无聊了。”
王老师没有强迫他,而是先让我和丈夫参与进去,每天在家庭群里分享读书感悟。慢慢地,小辰开始好奇,偶尔会凑过来看我们聊什么。有一次,王老师分享的书籍正好是小辰以前感兴趣的科幻类,他忍不住说了一句自己的看法。王老师抓住这个机会,邀请他下次一起参与,小辰犹豫了一下,点了点头。
第一次参加读书会时,小辰全程没怎么说话,只是默默听着。但老师会时不时地提问,引导他表达自己的想法。渐渐地,小辰在读书会里越来越放松,开始主动分享自己的感悟。从一开始的注意力涣散,坐不住几分钟,到后来能专注地听完整场分享,甚至主动提前准备内容,小辰的变化让我又惊又喜。
在读书会的带动下,小辰先是读完了一本中文科幻名著,还跟我们分享了书中的情节和自己的思考。接着,他又挑战起了英文原版名著。有一次,小辰在读书会里分享了一段英文原著的读后感,流利的口语、独到的见解,赢得了大家的称赞。那天晚上,小辰回到家,兴奋地跟我说:
“妈,他们都说我英语说得好,还问我怎么学的。”
王老师也趁机跟小辰聊起未来,告诉他英语好是他的一大优势,就算高考成绩不理想,也可以通过英语特长找到其他发展方向,让他看到了未来的多元可能性。
同时,王老师还为小辰安排了三次心理咨询。一开始,小辰很抵触,不愿意跟咨询师沟通。但咨询师很有耐心,没有急着追问,而是通过聊他感兴趣的书籍、游戏,慢慢打开他的心扉。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小辰说出了自己的担忧:
“我害怕高考考不好,会让你们失望,也怕自己以后没有出路。”
咨询师帮他分析了高考的意义,告诉他人生有很多条路,高考只是其中一条,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方向,努力过就不会后悔。
几次心理咨询下来,小辰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也愿意跟我们聊起学习上的事情。有一天,他主动跟我说:
“妈,我想重新回到学校,准备高考。就算最后考得不好,我也想试一试。”
听到这句话,我激动得抱住他。
现在的小辰,已经回到学校上课了。虽然他的成绩还不算特别优秀,但他每天都在努力进步,按时完成作业,主动向老师请教问题。放学回家后,他还会坚持读一会儿书,有时候是中文名著,有时候是英文原著。他跟我们的关系也缓和了很多,会主动跟我们分享学校里的趣事,遇到困难也会跟我们商量:
“我这次数学模拟考没考好,要不要找个老师补补?”
通过这段经历,我们学会了如何做懂孩子的父母。原来,面对高三孩子的躺平,比起催他学习,更重要的是帮他卸下心理包袱;比起纠正他的不足,更有效的是找到他的优势。
每个孩子都不是天生想“躺平”,他们只是在压力面前暂时迷失了方向,只要我们用对方法,耐心引导,他们终会重新站起来,朝着目标勇敢前进。
发布于:安徽省通弘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