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罗秋红
10月9日,黔东南州从江县第五中学开展了一场贯穿全天的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系列活动。活动以“心灵对话”为主线,分别面向教师、学生和家长展开,在倾听与交流中共同关注心灵成长。
清晨的教师专场座无虚席。专家结合真实教育场景,层层剖析学生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提供可操作的育人视角。学生讲座,专家用贴近生活的故事引导学子认识情绪、应对压力,学会与内心对话。家长专场反响热烈,围绕亲子沟通、科学陪伴等话题,许多家长在讲座结束后仍围住专家咨询,展现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度重视。
这一幕,是贵州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生动缩影。近年来,贵州各地从课程设置、师资建设、活动开展到监测评估多维发力,系统构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努力营造更加健康的成长环境。
去年,《贵州省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实施方案(2024-2026年)》出台,明确提出加快构建学校心理健康管理体系,健全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四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和相关部门协同联动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格局。
在政策指引下,各地积极探索创新实践。9月29日,六盘水市水城区检察院联合区教育局推出“云端”课堂心理健康讲座。主讲人以“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像一部需要持续升级的手机”作比,将“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转化为学生易懂的“系统升级计划”。提出的五把“心理调适金钥匙”——“颜施、身施、言施、眼施、心施”,从微笑练习到积极语言重塑,帮助学生掌握实用心理调适方法。
“我们希望打破传统说教模式,让心理健康知识成为学生触手可及的生活体验。”黔西南州兴义市中等职业学校“心育”团队负责人罗俊道出了许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心声。
该校依托课题研究,开展“每个我都会盛开”等主题心理健康活动周,通过集体绘画、情绪涂鸦、自画像创作等形式,引导学生以非语言方式表达情感。研究表明,绘画疗法能有效降低心理防御,在人际敏感的青春期,艺术创作成为化解沟通障碍、培养共情能力的有效途径。
家庭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一环。“如何成为情绪稳定的家长?多倾听和接纳,让孩子知道他们的情感是被接受的。”在遵义市桐梓县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心理健康教师引导家长转变教育理念。
该中心于去年11月建成投用,位于桐梓县第四中学修品楼,占地580平方米,设置相关功能室10间,配备60名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实现桐梓县所有乡镇和城区学校全覆盖。中心推进家庭教育与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发展,实现资源的深度整合和优化配置。
“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转变观念,注重与孩子平等沟通和情感陪伴。”中心负责人付守锦介绍,通过引导家长参加学校活动、增加亲子陪伴时间、理解学生成长期叛逆等,亲子关系更加融洽。
经过系统推进,贵州心理健康教育成效显著:目前全省心理健康课程开课率达100%、心理辅导室建有率达94.32%,市级指导中心建成数、心理监测平台建有数、专兼职教研员及教师配备率均实现100%覆盖。
通弘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